高考之后,選擇復讀還是留學?
發(fā)布時間:2020-01-09 瀏覽人次:0
中國和外國都有高考,目的大致都一樣:被相應大學錄取。2019年中國高考已經結束1個多月了,對于那些感覺沒有適合中國大學可上的學生來說,如何選擇未來大學之路?是在國內復讀一年還是留學?中國家長往往相信親戚和朋友的建議,東一個主張,西一個說法,弄得很多家長十分糾結、無所適從。
筆者涉入教育工作多年,總結多年的認知和好的模式,現(xiàn)在分享給給位家長和學生:如何選擇?答案其實很簡單,抓住根本。那么問題的本質和根本是什么呢?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時間成本。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人的一生若按照80年計算,去掉16歲以前的青少年和65歲以后的老年,屬于每一個人的光陰實在不多。 在這些不多的光陰里,真正最寶貴的當屬20歲至40歲之間,尤其是青年時期,人生最美好的的豆蔻年華。這段時間當屬于青年人學習和見識世界,海量的吸收未來知識,行萬里路,廣交朋友的人生黃金期。所有成功的案例都證明,青年時期的經歷大概率決定未來的成就。毫無疑問,青年時期沒有遠大理想,做事猶豫躲閃,見識狹隘,罕有未來有大作為者。

成功從珍惜時間開始。時間不僅僅是金錢,時間還是生命。人們往往認同“人生能有幾個十年”,在這一年,學生被緊緊釘在學校里,呆呆的沒有自我,只有刷題;沒有青春,只有辛勞;學生在老師的監(jiān)督下,家長的焦慮下準備下一個高考。
許多人生成功的故事都是在一年里奠定基礎的。青春的一年時光,應該是飛揚個性,努力開拓的一年,如果用一年時間去復讀,如同嚼蠟一般重讀高三,青春的思想被禁錮,行為被限制,個性被抑制,從整個人生的發(fā)展看,成本非常巨大。
其次、什么樣的同學適合復讀呢?根據調查,有以下幾種。
1、如果因為天氣、身體狀況和其它因素造成的發(fā)揮失常,可以考慮復讀。
2、考生對某個專業(yè)有著強烈的追求,比如藝術等專業(yè),差一點沒有考上,可以復讀。
3、中國部分省市在進行高考改革,比如分數(shù)比例的調整、選修科目變成計入分數(shù)的主修科目等,如果沒考好是因為主修科目的原因,而選修科目考的不錯,并且來年偏向自己的優(yōu)勢學科,可以重新再來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考上非常好的大學,方才值得復讀一年所付出的時間和經濟成本。
什么樣的同學不適合復讀呢?
1 高中成績一直不好,而且學不上去或者根本不想學習
如果三年高中成績一直沒有起色,那么是不適合復讀的。
2、分數(shù)很高,不考上的大學不滿意
一些同學分數(shù)已經超過本一線很多,還想再試試清華或浙大。 這些同學請記住,一分幾千人,明年你一定能確保比今年考的好嗎?
中國成語里有“蹉跎歲月”一詞。何為蹉跎?其實就是耽誤。一年時間,整整365天。依據歷年的高考情況來看,許多復讀一年的學生里面,只有很少一部分考的比上一年好。如果復讀一年,仍然沒有考好,那是真正的“蹉跎歲月”。
第三、一起來了解一下國內國外大學的區(qū)別。國外大學本科教育和國內大學本科教育的最大不同是國外提倡通識教育,而國內還是強調專業(yè)教育。在國外,專業(yè)教育一般實在研究生和博士生階段完成的。
所謂通識教育就是素質教育。國外本科課堂上強調學生的上課表現(xiàn)如課堂發(fā)言等,課下則強調作業(yè)的個人和集體完成表現(xiàn),社會活動的參加等,文化課的學習則是每周、月與期末的考試。以上幾個方面共同構成本科學生的畢業(yè)學分。通過課堂發(fā)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考能力,通過課堂小組發(fā)言,可以提高學生的集體意識,溝通技巧;個人作業(yè)則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問題,應用工具收集數(shù)據并分析的能力,集體作業(yè)則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和決斷能力,領導能力,社會活動則可以讓學生了解社會,培養(yǎng)責任心和奉獻意識。學生在國外用外語學習,同時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世界通才。
反觀國內本科教育,一流的大學還是很好的。但是一般的高校就參差不齊:學生上學像放羊,混日子和混文憑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學生的見識,能力培養(yǎng)幾乎沒有。畢業(yè)后的學生和高中階段的能力相比,沒有太大差別。
學生在國外上學,在當?shù)氐沫h(huán)境下,只要認真學習,能夠畢業(yè),基本可以做到語言流利,舉止和談吐溫文爾雅,能力和見識明顯提高,就業(yè)的渠道和檔次顯巨提高。
國內國外大學的區(qū)別,作者還專門寫有文章詳細論述。想了解的朋友可以聯(lián)系索取。
最后,家庭的經濟條件如何是家長朋友們精心考慮的一個要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是否留學,必須結合家庭的經濟情況。
一般來說歐美國家的學費比較高,尤其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但是情況也不是一概而論,比如拿美國來說,不同地區(qū)的學費相差有時可以達到2-3倍;東北歐的拉脫維亞就很便宜,每年的學費加吃住在7萬元左右。
亞洲的大學,很多家長認為日本,新加坡和香港不錯,作者也認同。但是好大學需要較高的門檻,因為優(yōu)秀,所以每年都吸引全球的學生報考,其競爭的激烈程度不亞于國內的一流大學。另外學費也不低。其實泰國大學的本科教育非常好,招生門檻也低,中國承認學歷,容易畢業(yè),是國內許多家長的不錯選擇。
根據家庭經濟情況,家長朋友們可以提前咨詢,做好規(guī)劃:富裕的家庭可以去美國,不富裕的可以去拉脫維亞,泰國和美國一些比較便宜的大學。值得家長注意的是,不是便宜的大學就是不好的大學,不是所有美國大學都是好大學,需要每位家長認真結合學生的情況,具體對待。
轉發(fā)時請說明文章作者和微信號